写作者介绍
- 作品体裁
- 议论文
- 送选单位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作品赏析
-
秃岭荒山成昔日,青峰绿海看今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在国家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回顾过去,不论是环境保护还是脱贫攻坚,生态护林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是一名护林人的后代,来自南阳市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被称为京津人民的“大水缸”,肩负着一库清水送京津的重任。近两年来,淅川县以其豪迈担当和倾情奉献,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精心呵护着北中国的生命之源,曾经的秃岭荒山变成如今的山清水秀,离不开和我爷爷一样的老一辈护林人的功劳。
植树之艰
想要在荒山上搞绿化,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树不好栽培,二是栽种好树后后期浇水困难。从山脚到要植树的山坡,往往没有可供车行驶的道路,每一棵树都是人工扛上山,然后挖坑、栽培、填土,爷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组建了一支造林队组织攻坚,前期集中力量植树,分工明确,后期浇水用水车将水拉到山脚,再向山腰蓄水池抽水,一罐水要分三次转运才能浇到树坑里。为了节省时间,饿了在山上吃,累了在山上睡,已经成了爷爷以及护林队员的常态。冬去春来,十几年里,爷爷用脚步丈量了淅川县大大小小十几个山头,磨破的鞋子足有几十双,纵使岁月让皱纹爬上了他的脸庞,不变的依旧是那育林于民、护林为民的初心。
护林之难
要说护林人最怕的是什么,那他们一定不约而同地答道“山火”。零几年的时候,有人祭祖烧纸不慎引发山火,大面积山林被烧毁,爷爷临危受命,带着他的护林队员冲在一线。那时候技术不先进,根本没有设备勘察火情,消防水车到达不了现场,取水救火也根本不现实,火势大小、处置方式全凭救火人员临场判断,于是爷爷先组织人员去大火前面开辟一块隔离带组织火势更大面积扩散蔓延,然后又组织护林队员砍掉一些小树,用来做救火工具将火“打”灭,傍晚时分,山上火场明火全部扑灭,火场达到“三无”,爷爷带领的护林队以火不灭不下山的斗志圆满完成攻坚任务,结束战斗后的队员们人人挂彩,脸和手上被树枝灌木划出了无数的口子,但他们皆洋溢着开心的笑容。也是那一次的亲身经历,让我由衷地佩服爷爷和他的护林队员。
成果之显
曾经的淅川县,是河南省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之一。09年以来,爷爷承包荒山造林3万余亩,凭着一股钻劲,通过组织专业队挖大穴、垒石圈、栽大苗、浇大水栽植女贞、塔柏、五角枫等苗木150余万株,成活率达到85%以上,先后绿化10多个山头。硬是将 “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成为远近闻名的造林示范工程。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又一批的造林人走上了荒山,为沟谷坡地披上绿装。
虽然之后爷爷出了名,登了报纸上了电视,但是爷爷总说他不求名利,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渠首的山更绿,水更青,天更蓝。
从塞罕坝到淅川渠首,我相信,仍有许许多多如爷爷一般兢兢业业的护林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他们仍坚守自己的岗位,他们在荒山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秃岭荒山变成清风绿海的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国家育林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后辈的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这种护林精神,更好的为建设祖国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