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介绍
- 作品体裁
- 议论文
- 送选单位
-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 作品赏析
-
红旗渠——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丰碑
我的家乡是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林州市(1994年之前为林县),红旗渠是我家乡人民的骄傲。从小就生活在“红旗渠故事”的耳濡目染中,我舅舅的一只眼睛就是在修建红旗渠开凿山石时被飞溅的碎石砸伤失明的。从小我就知道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母亲渠,半个多世纪以来红旗渠就像乳汁一样滋养着林县人民,滋养着这片太行热土。对家乡红旗渠的认识,于我而言,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深入变化的。
“红旗渠”一直以来是我少年时期引以为豪的骄傲。我是在上初中时离开林县来到省城的,当时我经常跟我的小伙伴们炫耀我的家乡。每次谈到红旗渠时我总爱问他们,你们知道林县红旗渠有多长吗?他们总是说50公里、100公里,已经可以感觉他们使劲往长了说,当我告诉他们林县红旗渠的总渠长是1500公里,是从郑州到北京一个来回时,他们都错愕地睁圆了眼睛。是的,红旗渠修建的总干渠、分干渠,以及支渠、斗渠加在一起有1595公里,还有与红旗渠相连接的2488公里的灌溉农渠!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有很多干渠、支渠是开凿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
那个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大兴水利”的号召,为了解决林县人民“吃水贵如油”的缺水问题,林县县委带领10万修渠大军花费十年时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在那个只有铁锤、羊羔和缆绳的年代,一干就是十年,10万修渠大军硬是向天地叫板,“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劈开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滋润和养育了林县人民。
如今,红旗渠已成为共产党人不朽的精神丰碑,修渠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成为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人民生活富裕、建设现代化祖国的今天,依然激励着人们不断开创奇迹,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红旗渠也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都来到太行山边,来瞻仰那个年代的英雄儿女创造的奇迹。
为了重温党的光辉历史,为了让党员干部深切体会“共产党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信息化办公室全体党员干部来到林州,学习和领悟“红旗渠精神”。我们一行十余人来到红旗渠的总干渠分为三条主干渠的分水闸处,此处专门修建了“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完整呈现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全过程,国家领导人对林县人民的关怀、对“红旗渠精神”的诠释和弘扬也在这里被铭记着、传播着……
诺大的纪念馆里参观学习的人群磨肩擦踵,每个人只能随着人流慢慢向前移动。给我们介绍的教官来自红旗渠干部学院,人长得很帅,标致的长相,白皙的皮肤,让我感觉不像印象中的林县人,但谈话闲余,一口纯正的林县话表明他是个地道的林县人。多少年已过去,现在的林县人民生活都富裕了,人也精神漂亮了,成为了文明社会里的现代人。
教官介绍得很详细、很专业,介绍了修建红旗渠的事儿、修建红旗渠的人,以及修建红旗渠的精神。我们一行人都听得很专注、很认真,也很入迷。有一些人听得眼睛里有泪花在闪动。
“那时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然后是共青团员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共产党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县委书记杨贵、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吴祖太、建设者任羊城……这些红旗渠的修渠人冲锋在前,和10万建设者共同谱写了壮烈的建设之歌。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红旗渠精神”的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依然是我们代代传承的法宝,依然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钥匙。“10万建筑大军出太行”,修建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民的吃水、温饱问题,也是林州人民富裕的阶梯,修建大渠培养的建筑工人,以及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建渠精神,也是林州人民走出太行、走向全国,走向富裕的保障。
修建红旗渠还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当代最需要的敢于探索、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在林县桃源水库大坝西侧有一个桃园大桥,横亘在两山之间。当年红旗渠修到这里,要从山涧的北侧修到南侧,横跨两个山峰,当时在两峰之间还要建设一座公路桥梁。按照一般思路,会修建一座大桥用于人车通行,修建一个架空渡槽输送红旗渠水。但是,设计者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此处山涧中修建红旗渠渡槽,并在渡槽上修建公路桥,实现渡槽和公路桥的两者合一,既解决了红旗渠跨越山涧问题,又解决了两山之间的交通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节约费用的好办法,但这对设计和建设带来了挑战,敢于挑战的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克服了技术难关,成功地建设了当时很有技术难度的双层桥梁——桃园(渡槽)大桥,实现了如南京长江大桥一样的双层设计。
红旗渠建好之后,一次非洲友邦国家领导人到红旗渠参观,走到桃园大桥时,随行人员告诉他桥下面是红旗渠,这位领导人不相信中国人能有这样的建设能力。随行人员在请示之后,在桥面开了一个小洞,当这位领导人看到了洞下“哗哗”流动的红旗渠水,才竖起了大拇指!后来,这个洞没有完全填补,而是铺设了一个铁网罩,这个可以看到桥下流动的红旗渠水的铁网罩记载了这一段佳话,也传颂了红旗渠建设者们的创新之举。
我们一行人走在太行山峭壁上的红旗渠总干渠的渠堤之上,去瞻仰著名的“青年洞”。这个由300个年轻人在坚硬的太行山的岩石山体上历时一年五个月凿通的600余米的渠洞,最能体现修建红旗渠的艰难。这300个青年用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让红旗渠水穿山而过,完成了红旗渠引流的顺利南下。
我们来到青年洞前,感慨万千,心里涌起的既有对前人的敬仰之情,也有一定要培养好后人的责任意识。让我们这一代人,承接老一辈共产党人带领林县人民修渠的精神,在祖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带领人民迈向美好生活的历程中,用赶考的党员干部身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把时代、人民的答卷答好,付出我们的努力,身体力行、责无旁贷,做好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接棒人。